欢迎光临 董振堂事迹陈列馆!
董振堂事迹陈列馆
新闻资讯 最新公告
新闻资讯
河北青年报 | 董振堂家书 千里传回“特殊”信息
发布日期:2022/8/9 9:36:39  已经浏览 4261 次


【文物名片】



  董振堂的这封家书,现存于邢台新河县西李家庄村董振堂故居。

   1931年12月,董振堂率部起义参加红军,次年1月,他派亲兵赵成立传书家人。后因战乱流离洪水灾害,家书原件遗失已不知去向。现存家书为原件的复制品。


   董振堂,邢台新河县人。1931年12月,时任国民党26路军旅长的他,在江西宁都率1.7万余名官兵起义参加红军,史称“宁都起义”。起义后,因担心家人遭到迫害,他特意写信提示亲人注意安全。这封信虽仅寥寥数语,却展示了董振堂为民族复兴始终不渝的斗争决心,更见证了他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的那光辉一页。

【文物·故事】

 

【家书简单语句背后大有“玄机”】

 

   1932年的一天,新河县董家老宅的大门被敲响。门外的年轻小伙子递给了董家人一封家书。来人名叫赵成立,是董振堂在西北军期间的亲兵。赵成立给董振堂的家人递上了一封只有寥寥数语却价值千金的书信。

   信中说:“父母亲大人膝下,近日安好,见字如面。儿振堂一切平安无事,大人勿念。今有要事急急相告,只因现今民国尚不太平,兵火匪劫贼盗常有发生。来日家中若遇兵匪大灾大难,万望投奔山西讳升堂兄处躲避,切记切记。” 

   表面看来,这封信只是简单的问候,文中的“兵匪大灾大难”可以指代土匪抢掠和水旱灾害。在20世纪30年代的冀南地区水旱灾害频发,还有大大小小的土匪打家劫舍,董振堂交待父母遇到变故可以就近投奔大哥董升堂。此时的董升堂在山西的西北军29军部队里当团级军官。

   这封信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,但是简单的语句背后却大有“玄机”。

   信中提及,如遇匪患或水旱灾害,就近投奔董升堂,这个大家自然会想到。但是文中两次强调“兵匪”并说“有要事急急相告”,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大家,近期可能有危险降临,让大家早作准备。

 

【此信之后家人再未收到他的消息】

 

   在1931年12月14日,身为26路军旅长的董振堂率1.7万余名爱国官兵在江西宁都起义参加红军。这件事招致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极大恐慌。

   董振堂心系家人,怕家人遭到报复,就让赵成立跋涉千里送上了这封家信。

   信中的“尚不太平”,其实说的就是国民党反动派可能对董家人的迫害。董振堂以暗语提醒家人可能会有危险,要他们早作准备提前离开。

   出于保密原则,他没有告知自己的行踪和参加红军的事儿。为了安全起见,他的家信内容写的也是滴水不漏。这样一来,即便是反动派截获书信,也找不到为难赵成立和董家人的理由。

   而董振堂家书中所说的“近日安好”和“平安无事”,其实是对家人的安慰。此时的他已带领将士们参加红军,冒着风险干革命,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。但他毫不介怀,抱着救国救民、革命到底的思想奋斗到了最后一息。

   因为当年消息闭塞,自那封信送出后,家人再未收到董振堂的消息。一直到1940年国共合作抗日期间,董升堂在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周恩来,才从他口中知道了董振堂已经牺牲的消息。


董振堂事迹陈列馆

 

【讲述·幕后】

 

【传书之前三年父子见了最后一面】

 

   董用威,董振堂之子,当年父亲常年在外带兵,而其年纪幼小,因此他对父亲的印象比较模糊。作为董振堂烈士的嫡孙,董乃煌也只能从新河县老家乡亲们的口中,了解到爷爷的一点信息。

   董乃煌说,爷爷做过西北军的师长、旅长,当年他月薪二百多大洋,却很少给家里寄钱,后来大家才知道,他把大部分钱都来接济生活困难的下属。 

   在董用威的印象中,父亲高大威严又严于律己,他吃饭时总是两菜一汤,家里来客人了也最多只加一个菜一个汤。

   1928年年底,董振堂曾任西北军第13师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,他把家人接过去住了半个多月,共享天伦之乐。临走前,他给了妻子贾玉明十元钱,让她拿钱给孩子们做衣服。家人和他挥手告别,那竟然是董用威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。

   虽说对家人们很“吝啬”,但是董振堂对革命事业却非常“大方”。参加红军后,他曾一次性拿出了自己积攒的全部积蓄三千块大洋算作革命经费。在毛泽东的劝说下,他才勉强留下了三百大洋,但是这笔钱依然留作战士们的伤病补贴,他没有动用过一分一毫。

【家书原件在颠沛流离中不知下落】


   董家人的日子后来过的也算风平浪静。1943年,为躲避日伪军的迫害,贾明玉带着一家18口人辗转来到了河南省界首县(今安徽省界首市)暂住。

   董乃煌在界首出生并度过了四五年时间。那段时间,出于安全考虑,大家对外只说姓赵。大家靠着贾玉明给人家做针线活儿艰难度日。

   抗战时期,八路军挺进冀南,不少将领都是董振堂的老战友,他们留心寻找烈士的亲人。一直到了1946年,身在冀南的刘伯承和邓小平才找到了董振堂的堂兄,在他口中得知了董家人的下落。他们派人把贾玉明和家人接回到了老家,一家人也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。

   董家人辗转在外期间,很多物品丢失。1963年,新河县又遭遇了严重水灾,而书信原件或在水灾中被毁或被他人收藏,也早已不知下落。近年来,新河县在西李家庄复建了董振堂烈士的故居,在其中的展室展览了这封书信的复制品。

 

【精神·传承】

 

【接过先辈旗帜 后人继续现身国防】

 

   今天,在石家庄市一个老旧小区家中,董振堂烈士的遗像放在显要位置,这里是董乃煌老人的家。讲起爷爷的烈士事迹与革命生涯,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。

   在烈士革命精神的感召下,董家人参加抗日工作,有的继续留在部队,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。有的则转业到地方,继续革命工作。到了孙辈这一代,大家或读书或从军,接过先辈的旗帜继续奋斗。

   董乃煌老人还说起了关于父亲的一件往事——父亲生病住院,他去看望,顺手拿走了一盒感冒药。父亲严肃地说,这是占了国家便宜。原来,父亲是公职干部,按照当时规定享受公费医疗,拿走一盒药就是“犯错误”。这件事让董乃煌深受教育。

   在后来的工作中,他勤奋踏实,淡泊名利。而每年清明,老人也会来到石家庄市区的烈士陵园,为爷爷的塑像鞠躬献花,这也成了董家人雷打不动的习惯。

   老人不无动情地说:“不管别人怎样,我不给先烈打下的江山抹黑。我们董家人在各行各业都有所成就,大家清清白白做人,勤勤恳恳工作。”在今天的董家人身上,董振堂烈士的革命精神,依然延续。

/本报记者郭会哲;供图/董振堂事迹陈列馆;摄/本报记者方泽阳

来源:河北青年报 2022年7月21日 第4版《红色文物·燕赵记忆》



董振堂事迹陈列馆序厅



微信公众号
陈列展览
成就贡献
纪念书籍
联系电话:
0319-4781844
园馆地址:
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振堂公园
版权所有:董振堂事迹陈列馆   技术支持:亿企网络  备案号:冀ICP备2023041657号-1